研学游,上好这堂“行走的课”社会杂谈
这段时间,在全国各地博物馆、历史文化类景点,经常能看见身穿统一文化衫的孩子们,他们或跟随讲解老师的步伐聆听知识,或“散落”各处、在本上写写画画——这是来自研学游活动的学生们。时值假期,研学游大军“出动”了。
近些年,研学旅行需求持续火爆。中国旅游研究院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9年至2022年,国内研学旅行人次由480万上升到600万以上。今年暑假,仅携程一家平台上,研学类产品相关订单就同比增长七成。这些数字,强有力地证明了研学游备受市场欢迎。
研学游之所以如此火热,在于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,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。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——“教育在此时此刻完成了闭环”,常指: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固然深刻而扎实,但只有实地眼观耳听,把课上所学同眼前所见联系起来,教育才算真正实现闭环、完成使命。比如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延安,是贺敬之笔下孕育淳朴热情人民的热土;历史课中的延安是饱含红色记忆、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。学生在亲身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、枣园革命旧址后,书本上原本平面的知识变得生动而立体,学生们的认知体会也愈加深刻。
与普通亲子游相比,研学游多了几分专业。研学活动精心规划日程安排,别出心裁设计研学任务,同时配备知识储备丰富的研学旅游指导师,相较于家庭“打卡式”参观,更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,达到游中研学、边研边学的目的。一位研学旅游指导师表示,设计鸟巢研学项目时曾前往鸟巢参观,回来后从科技、传统文化、艺术等多个角度反复打磨课程,如此这般才得到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。这说明,研学游在设计理念和实操上更注重深度,更关注研与学,也说明了优质研学活动、优秀研学旅游指导师的重要性。
也要看到,研学游机构和项目还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——有些机构资质不全、漫天要价,有些活动游而不学、宣传与实际“货不对板”,失去了研学游的本义。凡此种种,既要求研学游机构在政府监管和指导下规范自身行为,正视自身社会责任,开发更有价值的研学活动,同时也呼吁家长根据实际需要,谨慎选择,不要盲目。
几年前,笔者在一所中学实习,见学生参加一种需要提前做功课、过程中记笔记、返回后写报告的旅游,方知还有“研学游”这类活动的存在。研学游,是教育理念近年不断升级的体现,也是促进学生完善认知的创新方式,愿研学游发挥更大作用,让教育在更多孩子们心中“完成闭环”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猜你喜欢
-
新技术推动文科教育向“智”而行
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“汉字的实现技术”展板前,观众正在观看...
-
2024年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研讨会召
2024年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研讨会会场人民网北京7月31日电(记者崔競...
-
百名海外华校负责人相聚北京 共话中
日前,北京外国语大学华文教育基地组织举办“华文教育·华校校长”研习营...
-
聚焦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国
以“文化交流文明互鉴——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”为主...
-
暑期旅游,我去了哪?
南贤忠和孙女。本报记者宋朝军摄郑淑芬在西江千户苗寨。受访者供图李芳静...
-
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:推动新
这个暑期,云南大理洱海畔,一群来自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学生们组织了一场...